用邏輯改變世界
Davina

修行是成功的手段

修行與成功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議題之間,其實隱含著罕為人知的關係。

首先要來談談修行,什麼是修行?簡單說是改變個性,我把它拆成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瞭解真實的自我,第二步是控制自己的心。

在你想要瞭解自己之前,你必須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人是會欺騙自己的」。

我很喜歡《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裡面常常有一些不錯的觀念分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為何會拿好人卡》系列文章。

這個系列講的是感情上的應用,讓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原理。

從這些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男女依本能行動時,並不一定真正地知道自己的心思。

最簡單的例子,當一名女姓拒絕男性追求時,無論她說了千百種理由,重點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我不喜歡你」如此而已。

而男性有時可能會因為身理上的本能誤以為自己喜歡某一位女性。

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承認錯誤,因為不想承認錯誤、因為想要逃避罪惡感等等的天性,使人們常常在不自覺中說出了謊言,一個欺騙自己的謊言,然後理直氣狀認為那是對的。

所以首先你必須知道,有時你認為的想法,不見得是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有個人她很討厭另一位女同事,別人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因為對方很喜歡畫濃妝。

可是公司上下會畫這樣妝扮的人不止她一個人,為什麼只針對她呢?

這個人直到有一天才發現,原來這位女同事的笑聲,跟小時候欺負她的人很像,她雖然忘記了可是內心深處卻沒有忘,所以不自覺的討厭對方。

沒理由的討厭別人?這怎麼可以呢!為了掩蓋這份罪惡感,她的意識自動產生了理由塘塞過去,卻不是真實的原因。

時間管理在現代幾乎可以說是每位成功者必備的技能。

而我們總是可以在談時間、談決策的文章中看到,「釐清目標」是最重要的。

釐清目標的意思就是找到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

如果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家人,就不應該把全部的時間花在事業上而與家人疏遠,這樣的生活才會過得快樂。

這其實可以說是看清自己的最基礎入門。

想瞭解真實的自我,我們必須要觀察分析自己的行為。

事實上,人們所說出的話、做出的行動,背後都有真實的思想意涵,我們要習慣去推論、去思考真實的意義。

在《忙,一個不該輕易說出口的字》這篇文章中有提到,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都是藉口,沒有忙不忙的問題,只有選擇的問題。

所以假設有個人以忙碌為由拒絕了一份邀約,很可能他其實只是「不想去」而已,至於不想去的原因就有很多種可能。

有些長輩喜歡對小孩說: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這可能帶有貶低的意思:你還小沒經驗你不懂,我的經驗比你豐富…。

這也可能是一種自卑心的防衛:雖然某些地方不如你,但至少我經驗比你豐富…。

有些人喜歡藉由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理解自己行為的意思,瞭解自己真正的心態,於是就能夠看清自己心理真實的樣貌。

這樣的道理在看清自己的同時,也能夠看清別人。

最近幾年外國開始有了「PQ學」,講的是手段智商。

IQ影響能力、EQ影響情緒,但是好好先生總是被人踩在腳底下,過得一點都不快樂。

想要跟手段高明的人抗衡,自己也不能一無所知。

然而在談手段之前,必須要能洞察敵我的個性及缺點,才能擬定策略。

觀察言行中的真正意涵可以說是PQ的基礎入門,至少能夠避免被陷害。

也就是說,這項技能也能夠用來預測、防範可能發生的事情。

當女朋友忽冷忽熱的時候,這些行為代表了什麼意思?是不是她想要分手了?

其實觀察別人和觀察自己都是相同的道理,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也是會騙自己的。

瞭解真實的自我後,才能談控制自己的心。這裡的「心」除了喜怒哀樂外,亦包含佛家說的我執與慾望等等。

如果不瞭解真實的自我,要控制自己的心是很困難的,因為會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裡,也就不曉得該從何改起。

曾經有一個好好先生,平時脾氣都很好,開車時卻會大罵髒話,變得脾氣暴躁。

後來他仔細地審視自我,發現原來他喜歡快速狂飆的感覺,卻不喜歡紅綠燈或是任何會打斷他愉樂心情的事。

瞭解這些因果關係後,他修正自己的心態,最後終於不會在開車時情緒飆漲了。

佛家常說要放下我執、放下慾望,這其實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控制。執著與慾望都可以算是進階的情緒。

比起喜怒哀樂,控制執著與慾望更是困難。佛家的修行就是要能夠控制這些情緒,使它們不會在我們的心中激起漣漪。

許多成功的人有一項鮮為人知的技能,他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進一步地,他們把情緒作為一種手段、一種工具。

生氣的時候要忍住不發,在該生氣的時候表現出生氣的樣子,例如訓斥員工。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當我們情緒來臨時,是無法清楚思考事情的。絕對不能在失去理性時做出決定。

執著與慾望也是一種情緒,當我們陷在這樣的情緒時,它會使我們看不清事實,只關心執著的、想要的事物。

即使你現在正在生氣,但若是微笑能達到你的目標,你又為何要顯露出生氣的樣子?是抒發情緒比較重要,還是達成目標比較重要?

情緒可以事後再處理,但當下的機會若無法把握,可能就無法達成目標。

英雄聯盟LOL的比賽,有一段宣傳運動家精神的影片,裡面很明確的指出生氣不會讓你贏得比賽,只會變得更糟。

現在有越來越多文章說明靜坐的好處,雖不如佛家那樣講究,但道理是一樣的。

甚至在MindUP國際幼稚園中,教小孩子靜坐來訓練他們情緒管理、客觀思考等等。

成功者的特質,在某種程度上跟修行是一樣的。只是修行者追求的是自我心靈的成長,不會有成功者那樣顯赫的外在成就。

《筆記成功術》裡面有提到:「成功是一種個人現象,只有你所完成的事情和你的價值觀相符,你才會覺得獲得成功。」

事實上隨著修行的精進,修行者的生活與心靈也會有所提升、越來越好,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成功。

修行者與成功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成功者畢竟修的不夠完全,因此當時空環境改變時,可能就會陷入執著等情緒中無法跳脫,而從成功的高峰滑下來。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要修行?

我的答案是:為了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

它其實可以是成功的一種手段……

-–

老實說,本文裡每一段的議題都能出專書討論。

如果你過去沒有想過這些也無妨,可以從現在開始思考,因為我相信這裡談到的東西是很多人不曾注意的。

即使不同意本文的結論也無所謂,反正人生嘛,能夠過得好就好了。我只是從這樣的角度展開我的論述。

願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美好的明天。

看坂本龍馬談國際觀 你可能不知道的團體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