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邏輯改變世界
Davina Shi

從德州撲克看人生策略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高勝算決策,它是一本受德州撲克啟發的人生策略書籍。總結來說,它的內容可以說是人生決策的入門書;因此我覺得每一位希望自己人生變得更好的人都應該要看看這本書。
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聽了M觀點的Miula分享他認為德州撲克可以給予投資策略的啟發,但我認為這並不只適用於投資,同時也適用在我們的人生決策,所以想閱讀這本書來和大家分享。事實上這本書的內容也是關注在人生策略上,而不單純只有投資。

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到:『我們都鼓勵人們追求知識,但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人並非無所不知。』
第一次看見有人跟我一樣宣傳這個論點;老實說,這是個不受歡迎的論點,因為沒有人喜歡當個無知的人,現實總是難以讓人接受。不過孔子就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當我們有辦法明確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的時候,才有辦法做出更好的判斷,因為資訊與情報與我們的決策息息相關。
比如我們準備考大學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會上那一所學校。我們自己很清楚這一點,於是在決策上就會出現假設,例如:如果我申請上國外的學校,就不會留在台灣。可是明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例如我認為自己申請國外學校一定會上,甚至為此開始準備,結果沒有上的話怎麼辦呢?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其實可能是不知道的。例如我們夫妻感情好,事實上沒有任何工具能測量這件事情,因此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已,而不是一個明確的事實。當我知道它不是一個固定的事實,就會謹慎判斷、審視,透過更多客觀證據來佐證,而不會心存僥倖:「安啦」。

從知之為知之的觀點,接著就會延伸到信仰與信念的探討。例如最近幾年大家開始發現「糖」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很大的負擔,於是我們就會設法減少糖類的攝取,做出「喝無糖飲料」的決策。可是如果雖然聽過這個說法,卻不相信糖的影響力真的這麼大,那麼我就不會去做減糖的動作。我們的決策和我們知道什麼,以及相信什麼有非常大的關係。
可是我很少聽到別人談論他們的決策信念,最多就是事實的佐證;只是很多東西沒有證據,也沒有對錯,因此只有單純的客觀事實並不足以判斷所有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邏輯判斷的本源與真善美》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信念,因為我很清楚自己的每個選擇,是出自於什麼樣的信念。
現在大家都會Google,事實取得的成本大幅降低;當大家都知道相同事實的時候,信念就會決定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實,於是信念的品質就會對我們的決策有關鍵的影響。這個論點也是在這本書中被提出來。

最後,這本書花了很多篇幅介紹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並且提到歸因的問題。通常我們會看見一個事情的結果,於是就會想要去推測它的原因,這也是我們在談的邏輯問題;只是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並不能夠輕易地下論斷,因為一方面我們可能無法掌握所有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些事件是隨機的。
在我看這本書之前,並沒有意識到「歸因」這件事情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困難的。通常我們會替這些結果編造一個成因,並且相信它是真的,而不會嚴謹地審視這些因果關係。人類有非常多的偏誤會促使我們做出錯誤的歸因,因此在這本書裡談到了許多關於這些偏誤的問題。
歸因的方式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就是我們的邏輯。曾經有位朋友跟我抱怨,他最近騎車經過某條路的時候,一定會停到三個紅綠燈,因此他認為自己的運氣很差。我聽到他這樣說,在經過那條路時也特別留意了一下;於是我發現,紅綠燈的秒數是固定的,因此如果我們總是用相同的時速騎車,那麼停到的紅綠燈也是固定的。這就是二種不同的歸因造成的結果。因此批判性思考就是要我們用客觀的方式來思考、歸因。
我在演講的時候有提到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的問題。大部份的人直覺都傾向外部歸因:都是別人的錯;或是不理性的內部歸因:一切都是我不好。這些都不是很好的歸因方式。我舉的是開車的例子,有些人平時脾氣還不錯,開車的時候就很容易生氣。當然我們可以歸咎於其他人亂停亂開,也就是外部歸因;可是這樣的歸因方式對我們並沒有任何幫助。應該試著思考:我很生氣、我為什麼生氣、我在想什麼?通常開車會生氣的人,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失去控制感;當你理解自己是因為失去控制感而生氣的時候,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形可能就不會那麼生氣了。內部歸因可以幫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並且將自己引導至理想的方向。

除了上面分享的內容之外,這本書還提到如何透過團體力量提升自己的決策力、如何處理感情對決策的影響等等,都是很棒的內容,建議大家去看看。


延伸閱讀

打造自己未來道路的明燈 幕後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