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叫高勝算決策,覺得裡面的概念都跟我的觀念非常吻合。上個月底我去一所高中演講分享,這個演講原本是6月要講的,因為疫情延宕了一些時間,講稿早就準備好了,沒想到有些觀念也在書裡看到,因此在分享讀書心得之前,覺得可以先分享這次演講的內容。
演講畢竟跟podcast不一樣,剛開始準備時也對於要分享什麼給高中生傷透腦筋。過去在我高中時期,並沒有接觸關於批判性思考的思維,因此也不確定現在高中生的程度到那裡。對於從來沒接觸過的人來說,講太多肯定也是無法接受。
根據我不專業的調查,現在高中生最大的困擾就是對未來的路感到迷惘;因此我的演講打算透過批判性思考的思維來分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即使到我這個年紀,仍然會不斷地想問:我的未來在那裡?畢竟這年頭世界變遷這樣快速,誰也沒辦法說得準「未來會如何」,我們只能在大海中努力航行前進。因此雖然這是替高中生量身打造的內容,但也許仍然適合對未來有些許迷惘的聽眾們。
變化世界中不變的事物
既然我們談到未來的路,就會問到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然而現在時代變遷快速,手機、Youtube都是二十年內的產物, 對我來說實在很難想像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以前長輩都會希望我們去考公職、做一些穩定的工作,可是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取代大部份的工作,我怎麼知道那些工作會不會被取代呢?所以我覺得未來的世界對於安穩工作的定義應該要有所調整。由於變化是必然發生的事,因此當我們面對變化也能無所畏懼時,才稱得上是安穩。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讓自己像一顆樹一樣,把根紮穩紮深,讓枝葉隨風搖擺,即使外在環境不斷變化,也不會倒塌。不過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什麼是我們的根呢?
現在這個世代不僅環境變化很快,選擇也很多元。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樣的選擇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這牽涉到二個問題,第一個是大家會去注意的:「我有那些選擇」,這些選擇通常是外在的因子;可是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不了解自己,怎麼知道那個選擇對自己來說是最好的?因此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是更重要的,就是「是否知道自己要什麼、適合或擅長什麼」,我們必須花費很多時間來了解自己,而這點就是我認為的「根」。外在環境會不斷的變化,而我們的所思、所想通常不會變化得那麼快。另一方面,當我們對自我掌握的程度夠高的時候,也能覺察自己思想的變化。因此它不只是我們的根,也是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相對不變的東西。
人生值得花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選擇
既然談到選擇,就要提醒大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今天請我幫你買午餐,我問你要吃什麼,你的答案是「都可以」,那麼你的選擇就是「請我幫你選」。因此「不選擇」實質的意義是讓別人幫你做決定。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只能以現有的資源與情報來判斷這個選擇是否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如果我們對未來有個明確的目標,雖然不知道是否能達成,但至少可以判斷這個選擇有沒有機會讓我更靠近那個目標。
大部份的人不會去思考每個選擇對自己的影響或意義,只關注在少數、重大的選擇上面。可是大多數錯誤、不幸事件的發生,都是眾多微小的錯誤選擇累積而成的。不選擇就是讓別人幫你選,同時也讓我們失去對未來的掌控性。就像我幫你買午餐的時候,如果你不指定任何食物,怎麼知道我會帶回什麼午餐呢?沒錯,即使指定了店家也可能沒開店,總有天不從人願的時候,只是相對於什麼都不選,我帶回你指定午餐的機率總是比較高的。因此做出自己的選擇,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把命運交在別人的手裡。
未來反映我們現在選擇的結果
我們的工作、家庭與所處的環境會在「現在」這個狀態,是因為我們「過去」所做的各種選擇。因此如果你對「未來」有所想像,希望未來如何被發生,那麼我們「現在」就必須做點事情,也就是做好我們的選擇。大部份的老師們會說,這個叫「目標設定」,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這麼明確的指出目標,而只有模糊的想像。即使如此也沒有關係,只要設法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符合現在的需求,向目標的未來靠攏,這樣就可以了。
要說我對未來完全沒有迷惘,那是騙人的;但至少對於自己現在的每一個決策,我都是肯定的。做好每一次、不會讓自己後悔的策決,只要我的每一個決策都是當下對我來說最好的選擇,剩下的就聽從天命、順期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