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跟大家聊到別人的話該怎麼聽,這是站在我們去「聽」別人講話的立場來看事情。最近碰巧在公司遇到一些溝通上的狀況,因此順著這個主題,想跟大家聊聊「說」的時候要注意的事情。
最近有廠商來談合作。由於我是技術單位的負責人,所以每次有新案子,就會由我這裡做技術評估。技術評估的內容包括可行性,以及資源的評估;評估完成之後匯報給長官,才由長官裁示要不要執行。
技術合作通常雙方都有系統開發的工作要執行,因此能不能順利合作,是要仔細審視的。好比A公司專門生產10公分口徑的水管,而我們公司專門生產20公分口徑的水管。合作的意思就像是要把這二個水管接起來。該怎麼接才能順利接上不會漏水、誰要做那些工作等等,都是必須要仔細討論的。
也就是說,技術合作並不是雙方開會談一談就能立刻擬定的東西;第一次的會議通常只是確定合作意向,最終是否能合作順利,還是得看技術面是否能互相配合。
這次的溝通事件,就是發生在首次會談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天。
星期五的時候,我和公司的幾位業務一起跟廠商開會,看廠商展示他們的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做那些事。「小戴你覺得可以用嗎?」「看起來不錯啊,可以用的話是最好的。技術細節等會後再確認吧。」
星期一的時候,另一位同事跑來問我:「聽說你們打算用廠商的系統?有確定了嗎?」「上禮拜五才第一次跟廠商開會,技術的部份還要再確認。」「蛤?」他用一個奇怪的眼神看著我。「剛才主管會議,業務跟老闆說已經確定要做了。我想說第一次聽到,所以才來問你。」我張著嘴巴像個傻子地回他:「嗯…看起來是不錯啦,但是能不能用是另一回事。」「我說你啊,」他壓低聲音對我說道:「講話的時候用詞要謹慎啊,你只是希望可以用,但他們就覺得可以了。」我想了一下回他說:「嗯,我是覺得沒關係啦,再謹慎的用詞都有被誤解的可能,有什麼狀況據實以報就好了。有誤會,就再溝通清楚嘍~」「可是你不會知道有誤會!」他正色地對我說:「你只會收到長官的壓力,不是說可以,為什麼這麼久還沒好。」雖然同事是好心提醒我,但是對於這樣的經驗,我還是有些話想跟大家說。
相信大家多少都有這種經歷,明明說的、做的是這樣,轉傳的時候卻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大部份的人都會指責傳話人的不是,然而實際上這卻是無可避免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同一本書相隔幾年之後再讀,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見解。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都能有不同的解讀了,我們又怎麼能期待一句話每個人解讀都一樣呢?
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主觀在解讀事情。大家要明白二件事情:人無法說出自己完全無法理解的話,並且每個人都是用自己有限的知識來解讀所見所聞。也就是說,根據我們的認知狀態,一句話輸入到我們的腦袋之前可能會被過濾,並且當我們要輸出時,會先被重組才出去。即使我們用錄音的,或是各種方式將原話一字不漏地轉達,說話者的表情、動作也無法被呈現。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訊息的傳達一定會失真,問題只是失真多少、是不是我們能接受的而已。
為什麼這集一開始我要跟大家解釋技術評估在做什麼?因為我希望大家理解這件事情不是那麼單純,二邊合意就一定能進行,它有一些專業性以及複雜度存在。我們家的業務當然知道這件事情,不過這次的合作和以往不同,廠商是帶著一個接近完成的產品來的。有沒有可能因為如此,業務認為技術很容易,就一定能執行?這和我講話是否謹慎沒有關係,而是業務的認知狀態從根本上就與我們不同,而我也不可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心力去確認這件事情。
當然,以上是我假設的一種可能性。還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業務看好這個案子,想要盡早報告給長官邀功呢?如果是這樣,就算業務知道要技術評估,也會直接畫個大餅讓長官開心。
一種可能是故意的,另一種可能不是故意的。然而,還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業務和長官都清楚明白知道接下來要做技術評估,只有我的同事沒聽懂他們的語言,沒接到這個訊息,所以誤以為他們沒講清楚?
講到這裡大家是否發現,隨便列就有三種天差地遠的可能性?我不是在現場開會的人,無從得知那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唯一能確定的是,我不知道真實是什麼,並且這個案子可能有誤會產生,但那絕對不是我能控制的。
當然,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可以盡可能地表達清楚,但同時也要知道,無論我們自認為說得多清楚,都有被誤解的可能。如果以為講話謹慎小心就不會有誤會,反而容易忽略誤會的存在,這是更危險的事情。俗話說,以訛傳訛、積非成是就是這樣來的;即使大家都沒有惡意扭曲事實,每多一次傳遞,訊息就失去了一份真實。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的,就是關於「誤會」這件事情。我建議大家將誤會視為常態,不要害怕它。如果遇到了,就再盡力說明、解釋即可。既然無可避免,那就想辦法面對吧,蒙上雙眼無法改變任何事,發生時沒有準備只會更糟。
那我們該做那些準備呢?剛才也說了,講話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表達清楚,但我們也只能控制自己,無法控制他人。在職場上,應該設法建立一個管道,是當誤會發生時能夠釐清誤會的管道。之前上《大人學》的課程時,Bryan老師說了一句我認為很重要的話:大意是說,人一定會犯錯,所謂的管理就是透過制度與流程的設計來避免人犯錯。相同的道理,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誤會也是再所難免,因此建立一個釐清誤會的管道會是更重要的。
那些會被我認為是朋友的人,跟我之間肯定有這樣的一個管道--我不必擔心誤會而小心翼翼,即使發生誤會也講清楚就好--這可能是因為雙方對誤會的認知相同,或是彼此信任才能產生的管道。
我也曾遇過一些人說話時太過小心,反而遭人白眼。有時會覺得和這樣的人講話很累,過於謹慎一不小心還會透露出不信任的訊息。因此我認為,如何充份表達又不會過於謹慎,這當中必須取得一個平衡。如果擔心自己說話會被人誤會,設法建立溝通的管道或模式,會比我們小心翼翼更有用。
以我做為一個PM來說,被誤會是很正常的。或是有人想推卸責任的時候,就會把問題丟在你身上,這都不是「謹慎」二個字就能解決的。有些人可能因此去爭、去吵,但我覺得怕熱就不要進廚房,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還是會承擔下來。想改變什麼、不想被誤會,那就另外找方法吧。
作為一個聽眾,我們可以盡可能釐清對方的想法、想要表達的事情;並且對於雙方理解上的錯誤,給予較大的寬容。而作為一個開口表達的人,我們會盡量表達清楚,同時也明白誤會是難免的;建立溝通的管道,才能在誤會發生時做進一步的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