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邏輯改變世界
Davina Shi

別人的話該怎麼聽?你該記得的四個面向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煩腦叫作「自尋煩惱」。比如說,大雄和我說話的時候總是臉紅脖子粗,我懷疑他對我有意見。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人類有許多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系;說真的,人生需要煩惱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如果花費許多時間心力在原本不需要煩惱的事情上面,那麼豈不是浪費心力?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中會產生各種假設:我這樣做是不是很討人厭?他對我大小聲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他這樣做是不是不愛我了?我們的內心充滿各種小劇場,把自己的幻想當成現實--假設沒有經過驗證,直接成為結論。也許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是人際關係的專家,判斷錯誤的可能性恐怕是相當高的。
因此我們要學習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際關係,透過科學思維--假設與驗證--來確認我們的想像是否正確。如此一來才有可能終結人際關係的煩腦。

我們人類溝通表達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語言了,所以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別人的話該怎麼聽才對?
我們家有個業務和工程師,二個都是認真工作講理的人,但是有一天突然聽到二個人不合的消息,讓我有點驚訝。原來他們衝突的起源只為了一句話:「你幫我處理就好了」。業務在外面接案子回來,總是有一些系統操作的作業要進行。這個業務沒有助理、也沒有被授權可以操作系統,因此對他來說自然而然要請有權操作的工程師來進行系統操作的作業。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舉動被工程師誤會了,好似工程師變成是業務的助理來著。原本業務認為這是尊重對方專業的行為,沒想到被錯誤解讀之後,兩個人的關係急轉直下。工程師不願意好好地和業務說話,業務感受到了敵意,越講越有氣。
「你幫我處理就好了」這是句簡單的句子,正因為它太簡單,所以有很多解讀、想像的空間。我們人在講話的時候,通常不會講得太清楚。例如我對同事說:「中午一起吃」,同樣一句話對家人說、對朋友說,意思可能都不同。根據我們過去和這些人相處的經驗,「中午一起吃」這句話,也許不必特別表示「吃什麼」,對方就知道意思了。
有許多流行用語的梗,如果不曉得它的時空環境背景,就會聽不懂它在說什麼。例如:「燃燒吧,我的小宇宙!」這是二、三十年前聖鬥士星矢這部卡通常講的台詞,於是就會被人用在他們認為適合的情境中。如果沒看過的人,當然不知道這是在幹嘛。
許多網紅們也有粉絲間才知道的梗,或著說是迷因。這些都是只有身在群體裡才會知道的事,所以簡單的一句話,同一個群體裡的人會知道,群體外的人可能就不是那麼清楚了。
我們講話的時候很習慣省略用語,卻不見得會去注意對方「知不知道」。「『那是你的專業,』你幫我處理就好了」跟「你幫我處理就好了」,聽起來尊重的程度就有差。除非你們關係良好,不然我建議大家講話還是講清楚一點比較好。

一個人講話的內容,可能無法完整表達他心裡想的意思。明白這一點之後,如果想要確認對方的心意,那就要再設法取得更多的證據。以剛才業務和工程師的例子來說,也許工程師可以用開玩笑的語氣回:「我幹嘛幫你呀~」看業務怎麼回應。不過這就牽扯到談話技巧,所以先在這裡打住,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搜證這件事情並不是一版一眼的,它是有技巧可以學習的。
工程師感覺業務不尊重他;有些人會說,這句話就是證據,可是這個證據足夠充份嗎?偵探故事裡,難道沒有不在場證明的人就是兇手?因此在人際關係中,我通常不會只有一、二個證據就下定論,即使下了評論,也會隨時保持它可能被推翻的可能性存在。
有證據的憑感覺,跟沒有充份根據、想像中的憑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使是先有感覺再搜證也沒關係,重點是要根據最終搜證的結果來修正自己的感覺,或是要能明確地知道:這個感覺是沒有證據支持的。如此一來,才不容易被自己幻想出來的感覺給蒙蔽。

想要更客觀地解讀別人的話,可以從四個面向著手,包括:事實、觀點、心情、意圖。
事實的判定著重在人的行為,與具體發生的物理事件;例如業務帶了案子來找工程師。如果有一些額外的事實與我們判斷的事情相關,也可以納入考慮;例如業務沒有權限操作系統。可是如果對於事實的描述帶有主觀感受的字眼,那麼它很可能就是個觀點而不是事實;例如大雄對我講話很不客氣,「不客氣」是感受,所以它是觀點,但是大雄對我講話是事實。
上一集和大家聊到我遇到一位突然暴哭的陌生朋友,他在描述自己與社群的關係時,彼此之間有做那些事、沒做那些事是事實,而他認為社群欠他們則是他的觀點。
從一個人描述事實與觀點的方式,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他的心情與意圖。「我覺得他欠我們」那麼說這句話的人,心情是憤怒、傷心,還是…?這可能必須觀察他的表情、語調等等才能進一步猜測。一般來說,除非說話的人有特別的意圖,否則我們要明白:事實的真相不見得如此,但心情一定是真的。也就是說,大雄對我講話不見得有不客氣,但我覺得他不客氣是真的。
至於意圖的部份,則是要想「他為什麼這樣說?」「他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試著去理解說話人的動機。大部份的人如果沒有特別的意圖,通常就是為了獲取人類的基本需求,例如愛、認同、陪伴…等等。這個世界不存在沒有意圖的行動,如果真的沒有任何意圖,就不會有任何動作產生。
意圖的判斷比較困難,因為有些人會故意隱藏他們的意圖。判斷觀點的方向是最簡單的方法,意思是這個觀點想要如何影響我們。像我們業務和工程師的例子,如果工程師只說業務要他做事,卻不說這件事業務沒辦法做,那麼他的意圖可能就是將我們導向「業務壞壞」的方向。當然若要說這是有心還是無意的,那就是透過工程師的心情來做進一步確認--一個人講話是否真心誠意,多少還是看得出來。
當我們對事實擁有的情報越多,也有助於判斷意圖。例如小明描述的事實與證據不符,這是為什麼?當我們發現對方對於事實有做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等等操作時,就很明顯帶有某種意圖。還有一種方式是尋找「奇異點」,也就是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例如我說大雄很煩很討人厭,但是每天都和大雄一起吃飯行動,那不是很奇怪嗎?當奇異點出現的時候,肯定有某些事情是被隱藏,才會產生不合邏輯的現像。簡單地說,事實、觀點、心情、意圖一定可以被某種邏輯貫穿,因此若是有不合理的情形,可能就必須小心注意了。

試著從這四個面向去分析一個人的話,了解它們之間彼此的關係。於是我們會發現,不需要被不符合事實的觀點所剌傷、另一半講的不是事實但我能怎麼樣配合?這個人講話我該不該相信…等等。先能理性客觀地分析,才能判斷接下來該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

以人為本是什麼意思? 講清楚就能避免誤會?你可能不知道的誤會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