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邏輯改變世界
Davina Shi

邏輯判斷的本源與真善美

今天分享的內容比較自High,完全是我獨斷的認定、沒有充份證據,因為那是我的信仰。但我必須要分享我的信仰,那是我在許多事情判斷上邏輯的根源。如果充份地理解我的信仰,就會更容易理解:小戴我為什麼是這樣想,為什麼「選擇」了這樣的思考邏輯。
這是我認為的天道,也許不是100%正確,但我用自己的經驗不斷地證明它的正確性,因此我對它有信仰,相信它是正確的。
我找到的天道是什麼呢?那是聽起來很老掉牙的「真善美」,這一集就是和大家分享我認為的真善美是什麼,以及它為什麼重要。

相信頻道的忠實聽眾應該有概念,批判性思考就是想解決在追求真實的道路上衍伸的各種難題。所以我們要尋找客觀證據、破除自己的主觀意識,才能跟真實的世界接軌。因此對我來說,真善美的「真」,指的就是批判性思考,同時也是三者中最複雜的。
由於整個頻道都是以批判性思考為主軸,因此這一集先將它放在旁邊,把焦點放在另外二個身上。

接著就要問,什麼是「美」?我對美的定義是什麼。我當然不是什麼藝術家,無法和大家探討藝術的話題。不過在我思考與經驗的過程中,對美有了不同的定義。
從小我就對自己奠定二個信仰:因果(karma)與平衡(balance),相信它是在這個世界必須遵守的道理。無論你是否願意,悖離它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對因果的信仰後來就發展成批判性思考,同時我在處事的判斷上,也會去追求平衡--這就是我認知的「美」,在各種不平衡的現實中取得平衡。
我認為美和藝術是不同的,美麗的人事物並不等於藝術品,更多是大自然的產物。有一天我上了藝術鑑賞的課,才驚覺我們之所以看不懂這些藝術品,很大的原因是我們不了解當時的歷史時空環境背景。當你了解這些藝術品的背景時,會發現這些藝術家的環境、生活、個人經驗等等,與作品本身產生巧妙地平衡,因為那份平衡所以讓人感覺到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懂藝術作品平衡的點在那裡,就無法感受到它的美。
另如有些藝術家是在極其不利的環境下創作,因為那種環境和作品形成了反差,同時也達成了平衡,彷彿這些作品替他們的艱苦帶來救贖,因此我們會更加地認為:這個作品很美。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對美的解釋。因為我信仰平衡,心中先有了平衡,接著才發現、意識到:原來「美」似乎指的就是平衡。這是我個人主觀的認定,也許大家可以觀察思考看看。
由於美的解釋眾說紛紜,因此通常我還是會用「平衡」來說明我判斷的標準。只是截至目前為止,對我來說二者是相同的概念。

那麼「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年頭公司經營策略上流行一個詞叫「飛輪」,起始於Amazon這間公司把賺到的錢不斷投入研發新產品,創造出更多能使公司獲益的東西,接著又繼續投入研發;於是這就像一個輪子一樣形成一個循環,而且越轉越快。這當然只是很簡略地描述,不過自從有了這個概念,許多人便開始尋找飛輪--可以產生良好循環的事物。
例如公司經營賺到越多錢,就能發越多薪水給員工,員工就能產生更多消費,讓公司繼續賺到錢。這原本是個良好的循環,但是中間會產生各種阻礙。比如說由於某些原因公司賺不到錢,產品太差、房租太貴等等,導致公司無法發薪水給員工,或是錢都放入老闆的口袋員工收不到錢,既然如此員工的消費力就有限,公司也會越難賺到錢。--一旦有了阻礙,原本的循環就會斷鍊,甚至反而進入一個負向循環之中。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世界有越多好的循環,那對大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在這樣的循環裡,對於身處這個循環中的人,甚至看不見受害者。
但是要如何產生、創造出這樣的飛輪呢?我認為關鍵點就是在「善」這個字上面。要能產生循環,必定要有它能執行的邏輯與依據,也就是「真」的角色。然而,不平衡的東西是無法持久的,因此除了邏輯之外(可行性),我們也必須重視「美」(平衡)。然而單純只有這二樣元素,只代表它是個可以持久執行的方案,不代表它能產生循環。
循環通常會牽扯到自身以外的事物,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既然講到合作,誰會願意和我們進行合作呢?我相信,無論如何雙方肯定要有某種程度的善意,合作才能夠進行下去。也就是說,善意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基礎,它是啟動飛輪的最後一把鑰匙--真善美,缺一不可。

我的Podcast就是按照這樣的信仰來設計的。透過從前寫部落格的經驗,讓我相信批判性思考這個主題有個小眾的市場,而且它是人們所需要的東西,這是對於「真」的探索。我選擇並且製作Podcast,以雙週更的形式推出,是為了維持我生活的平衡,也就是「美」的部份。最後我的訴求是希望透過分享我對批判性思考的了解,來協助大家理解如何用科學方法打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也是我的「善」意。
這就是我自己嘗試創造的小小飛輪,也是我對於自己信仰的實踐。我認為自己為了做這個Podcast,也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東西,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成長。如果大家願意支持小戴,歡迎贊助我喔!


延伸閱讀

其實你不是愛面子,只是沒有自信 以人為本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