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用批判性思考的思維,來反思自己「愛面子」這件事。也許每個人愛面子的理由是不同的,我只是分享自己的經驗。我會把自己反思的過程分享出來,也許也有助於大家思考關於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如果我問自己是不是個愛面子的人,我會回答「不是」。但這句話也許在現在是真的,放到小時候卻是一句謊話;我不承認自己愛面子,但小時候的我肯定是有點愛面子的。
為什麼小時候的我會愛面子呢?什麼時候會讓我感覺到「面子受損」呢?我發現,也許在某些情境下我會顯得愛面子,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又似乎不那麼愛面子。這可能和我在乎的點有關係。話又說回來,到底什麼是面子呢?
我的感覺是,它和我的自尊與自信有關。以前有些長輩很喜歡貶低別人,當我莫明被貶的時候,就會特別想要反抗、發聲;我覺得自尊心受損了,甚至受到了踐踏。小時候也不太明白為什麼這些長輩要這樣,後來才知道這是老一輩教養小孩的方式,他們認為那就是教養,像軍隊一樣。
另外一種情境是這樣的。作為一個喜歡耍自閉的人,如果要做一些與人溝通的事情,尤其是自己沒做過的事,就會覺得特別掙扎。例如以前網購退貨是要打電話過去的,沒辦法上網按退貨,於是我就會害怕打這通電話,覺得打電話過去,對方會不會覺得我是奧客之類的?
老實說這真是想太多了,那原本就是他們的工作,只要我們是合理的退貨,對方本來就要幫我們處理。不過漸漸地就會發現,愛面子這件事情,跟「別人對我的看法」有關,而且這個看法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根本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最近有一次我和老公在開車,車上播放著我搜集的古早味音樂。播著播著,播到了一個資料夾叫劉德華,裡面放的都是劉德華唱的歌。但是有首歌讓他覺得奇怪:一千個傷心的理由,這不是張學友的歌嗎?
「我那知道,我跟他們也不熟」於是他就說:「你聽啊,跟剛才唱歌的聲音不一樣。」我只能一頭霧水地說「有嗎?」……「唉喲,我再回去改就是了。我的五感裡面只有嗅覺比較好一點,其它都很差啦。」於是我的老公接著說:「也對啦,獵人在找東西的時候會牽著豬去找,豬的嗅覺確實是比較好一點。」我聽完就大笑。
說句老實話,老公的這句玩笑話是很危險的,畢竟他等於是在罵自己的老婆是隻豬。不過這同時也代表現在的我讓他有足夠的信心能開這種玩笑而不會惹老婆生氣。
所以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到底差在那裡呢?
小時候的我脾氣不好,因此很不喜歡自己,也無法肯定自己。就像我喜歡躲在山洞裡一樣,常常想要消失在世界上。也許是因為如此,所以會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當他們對我的看法和自我認知不同時,就會想要在內心大喊:我才不是這樣子的呢!總之,我不承認。
當時的我是個有自信的人嗎?恐怕不是。缺乏自信,但卻空有自尊心--所以我愛面子,為了掩飾我對自己缺乏自信。
人類在某種情況下最容易失去理性--感到匱乏的時候,也就是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但我們並非天生就知道自己對什麼東西感到匱乏,因此識別自己的匱乏是很重要的。例如有些人想要被愛的感覺,對感情感到匱乏;這時候當想要的東西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你知道這是你渴望的東西、匱乏之所在,就必需特別告訴自己要冷靜、小心僅慎地確認眼前的東西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們的需求。
當然,如果知道自己對什麼東西感到匱乏,等於是知道自己問題的根源在那裡,因此更是可以主動想辦法解決它。
我小時候之所以愛面子,是因為對自己不肯定、自信匱乏所產生的情緒。不知道自己是誰、不想要被別人定義,卻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是「以為」別人對自己有什麼看法。
現在的我很清楚自己是誰,明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那裡,也接受現在的我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對自己有自信,我相信無論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詆毀我,都無法改變「我就是我」的現實。這份自信是來自我對自己的肯定與接納,而不是我擁有什麼豐功偉業、能夠令人刮目相看的東西。
它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差別在於,我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我清楚自己能與不能的事情,而不是偏離現實--以為自己可以,但其實做不到。
就像當初做PM、或是Podcast,我沒做過,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我不知道,但可以試試看。嘗試之後就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做給自己看--我的自我評估是透過行動與現實堆積而成,而不是靠自己的想像。所以我做事情有底氣、有自信,因為我在創造我自己的歷史,那是別人的眼光或言語無法推翻的事情。我也不擔心別人扭曲我的過去,因為我的經驗仍然是自己的,我能透過它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我還是我,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比小時候更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未來,並且那是個自我評估之後可實現的未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