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邏輯改變世界
Davina Shi

同時達成合群與不合群的勇氣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不合群的勇氣。上一集和大家聊如何融入群體,可是批評性思考要我們學習打破框架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因為大家都說地球是平的就跟著這樣說,排除其他可能性,無視客觀證據的存在。這兩種概念是互相衝突的,我們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我聽《哇塞心理學》引述研究指出,當一群人在討論的時候,我們提出了不合群的論點,你必須堅持這個論點,直到最後一刻再表示妥協,這樣別人就不會認為你不合群。不過實際上在操作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最後一刻」是什麼時候。所以我的做法會是「一直表達自己堅定的立場,但是我願意妥協。」
開會的時候如果我有不一樣的意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回合處理。第一回合一定會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不合群的意見。此時多半會有人想說服你,選擇多數人的意見。接著第二回合我會盡力表達自己「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意見,把不同意見之間的優劣整理、分析給大家聽。如果做到這樣,你的意見明顯比較好卻仍然不被採納,通常都是有其它政治、資源等相關因素造成的影響。因此在第二回合,仍然會受到拒絕。接著我就會做第三回合最終的表態,就是我「認為」該怎麼做,但是願意「體諒」各種情況,所以願意妥協。於是我便會順著妥協的意見,想辦法把它做好。有時候會議快結束時,主持人會再次詢問大家的意見,於是我便會繼續表達自己少數人的想法,並表示願意妥協。
簡單地說,這樣的流程是要先充份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完成後如果無法改變局勢,那就順勢而為。我最近在看三國的影片,古代戰爭該怎麼打,那些謀士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可是一旦決定之後,應該所有的人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否則軍隊就分崩離析了。對我來說這就是合群的真諦,不是要你不講話、或是堅持已見不配合、或是心中暗懷鬼胎。現今社會之所以要強調「不合群的勇氣」,是因為大家從來沒「合群」過,不知道什麼是合群,所以會把提出異音的人冠上不合群的標籤。不是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成為一樣沒有特色的人叫合群,而是一群人擁有共同的目標、各司其職一起努力達成目標,這才叫作合群。
所以籃球隊、棒球隊,運動賽事裡並不是每個位置都相同。打電動在團隊拓荒、電競比賽的時候,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先鋒。這些很明顯是合作GAME,但是它從來就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一樣、看法相同才行。所以比起關注在如何提升不合群的勇氣上,我想提升合作能力會是更有價值的。

開會是一種情景,朋友相處又是另一種光景了,我們該如何面對別人對我們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呢?我通常會問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的不合群有沒有影響別人?就像同婚者,你要跟誰結婚,只要家人允許,跟一般大眾並沒有什麼關係。因此這種時候我會直接無視別人對我的批評,因為那是不合理的。如果真的會影響對方,例如假設我是夜班,和別人的時間不一致,那麼我才會考慮做一些微調來配合。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對方是你在乎的人,那麼他真正在意的原因是什麼?我願意滿足他嗎?這種情況在父母面對子女時最常見,但有些父母是出自於關心,有些父母則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通常,我們的不合群如果能帶來好結果、做出成績來,別人是不會說什麼話的。就像有些人不當公務員跑去創業一樣,如果創業有成,別人也沒話講。如果不是這種能拿得出成績的,那就看能不能簡單地滿足對方。像我當初一畢業,我爸就急著我趕快找到工作,他不在乎我找的工作是好是壞,只希望別人問起兒女的工作時,有辦法回答對方。因為這是我能辦得到的事,也不致於排斥,所以就會配合他。
原則上我還是會回到尊重與體貼的出發點,來判斷我要做什麼事。當一群人在聊動漫,總不會突然岔題聊電玩吧?不旦沒有尊重開話題的人,也是一種白目的行為。

也就是說,生活中我並不會去考慮做這件事會不會不合群,我有自己價值判斷的方式,即使最終的結果被人認定「不合群」,只要我知道自己認定的價值在那裡,就能堅持下去。
忠實聽眾Ruby在聽了《別讓偏見毀了你一生》之後私訊告訴我,要能無視別人對小橘的批評、不去附和他人,是件很困難的事。我能做到這件事,也是因為我對批判思考有信仰,相信親自採證的證據,或是多方察證的必要性。就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會因為旁邊的人都不信宗教,就跟著放棄自己的宗教一樣。信仰讓我能抵禦旁人的閒言閒語,產生不合群的勇氣。這些信仰是我透過親身經驗尋找來的,所以會有強烈的認同感。如果大家希望這些價值能對自己起到作用,那麼就必須用親身經驗來驗證它才行。


延伸閱讀

自閉內向者該如何融入群體? 體貼也能變現?你沒想過體貼的價值